English

我的奥运观

2006-02-07 18:23:00 来源:博览群书 郑也夫  我有话说

2005年6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体育文化导刊》杂志社主办、召开了旨在推动与体育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进一步研究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人文奥运”内涵的“人文体育论坛”。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执行副主席杨

树安先生出席并在论坛的开幕式上作了题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筹备工作概述”的报告。知名体育评论家、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郑也夫先生受邀参加论坛并做了报告。以下是郑也夫先生的发言。

一、人文学者与现代奥运的诞生

首先想谈谈现代奥运会的产生。我认为现代奥运有两大支点。第一个支点是十九世纪的地区性奥运会,也就是那时候活跃于欧洲各国的体育实践。大家都知道中世纪晚期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这个运动对整个欧洲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度过了黑暗的中世纪后,欧洲人又发现了古希腊灿烂的文明,深受震动;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因为历史走到那一步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多新的变化,也产生了很多新的观念和思想,其实是这些新的想法、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在“托古”,就是说借古代以建立新的东西。因为那时候人们的价值观念跟今天有很大差异。今天人们都崇尚新的东西,而那时候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崇尚过去的东西。

最早是1450年的时候,意大利的一个国务活动家叫马泰奥,提倡奥运精神。此后英国人弥尔顿在1667年出版的《失乐园》中也提到奥林匹克精神。正是在文艺复兴思潮的吹拂之下,在中世纪晚期贵族教育中开始了体育的复兴。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英国就成立了很多郡,在郡一级开展起地方奥运会。在1865年,英国人布鲁克斯创立了国家奥林匹克协会。与此同时,在欧洲其他国家,很多地方性的奥运会也开展起来。在1859年的时候希腊决定召开了其国内的第一届奥运会。布鲁克斯这个人不仅倡导成立了英国的国家奥运会,而且还是第一个倡导国际性奥运会的人,他是名副其实的现代奥运的先驱者。实际上这位先驱者的祖国――英国,应该是近现代史上体育的摇篮。顾拜旦自己青年时代就到英国去学习,因为那时候英国体育很发达,顾拜旦不但听说了布鲁克斯这个人和他的思想,1890年还去拜访了布鲁克斯。那时顾拜旦27岁,布鲁克斯82岁。顾拜旦深受布鲁克斯的影响,开始鼓吹召开全世界的奥运会。那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1894年在法国索邦召开。本来,这个思想是布鲁克斯最早提出。但是那时候布鲁克斯已经卧床不起了。1896年首届现代奥运会开幕那一年,布鲁克斯去世。

现代奥运的第二个支点是学者们的贡献。当文艺复兴这个大潮推动着人们开始仔细检点古希腊文化遗产的时候,发现了奥林匹亚。以后考古学家们开始了更细致的寻找和挖掘。1764年英国人钱得勒到希腊去做实地考察。1799年法国人福威尔再次考察。最有影响的应该是德国人库尔提乌斯,他在1852年的时候访问伯罗奔尼撒发表演讲,这个演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终导致了德国和希腊签定了《联合发掘古代体育遗址》这样一个协议。在1875年到1881年这6年当中,德国考古学家和希腊人一起工作,对古代体育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奥林匹克运动场、宙斯大祭坛、赫斯神庙,使这些古代遗址重见天日。1936年又搞了一次大发掘,并复原了那些场所。经过现代学者不疲倦的工作,使人们对古代希腊体育有了深入的了解,了解之后是极大的惊讶。古代的奥运应该是在公元前776年就开始了,一直到公元后393年才终止,持续了1169年。在漫长的岁月中运动会一直持续着,并且覆盖面非常广阔,不限于奥林匹亚。希腊是个城邦,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之所以叫希腊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宗教以及为宗教服务的体育活动,这样才将众多松散的城镇搞成了一个共同体。那个时候流行的竟然不是一个统一的奥林匹亚运动会,当时在古希腊定期召开的有四项大的运动会,奥林匹亚是四年一次,其他三个有两年一次的,有三年一次的,各项运动会进行了一千多年,实在是叹为观止。

库尔提乌斯这个考古学家的贡献实在是巨大的,他和布鲁克斯在同一年去世。恰恰在这一年(1896年),现代奥运会开张了。他两人虽然走了,但火种不会再熄灭了。他们已经为现代奥运提供了坚实的支点。刚才说到,当时的人们愿意托古改制,把当下的制度和很久远的制度结合起来。回首现代奥运之所以能够兴起,我觉得这里面有人文学者的巨大贡献。历史学科应该是人文学科中资格最老的,为之奠基的几个学科之一,而其中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应该说为现代奥运的产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如果不是因为这些发现,如果不是这些遗址激励着现代人,把他们正从事的那些规模不大的运动与那个伟大的称号挂起钩来,那么能否有后来的奥运形式是值得怀疑的。

这些人文学者做出的是什么贡献呢?是他们发掘、继承、传播着人类文化。一位哲学家说过:文明是一张薄纸,野蛮随时可以闯入。奥林匹克流传到了今天正印证着这句话,文明是非常脆弱的。古希腊那么灿烂的文明几乎覆灭和消亡。在公元393年有一个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他信奉基督教,认为祭祀宙斯是异教徒的聚会,是很危险的事情,他取缔了这些聚会,而希腊人的很多聚会正是运动会。文明可以被一个人的粗暴的举动摧毁,从此终止,就这么简单。我们现代奥运仪式中的一个项目是火炬传递,它有非常大的象征性,象征着我们在传递前人的文化基因。为什么要传递?因为火种是非常容易丢失的,再燃起是非常费力的。而人文学者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无以伦比的贡献。

今天的人们爱说人文,说中国目前在人文方面落后,说我们多年重视工程不重视人文。搞一个工程,盖一座楼房,立竿见影。而人文学科有什么贡献呢?我觉得奥林匹克复兴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人文学者影响历史的一个的例证。

顾拜旦本人也是一个人文学者,一个教育家。我们现在谈论奥林匹克思想,经常说顾拜旦怎么怎么说,很多话其实不是他说的。“参与比获胜更重要”,不是他说的,是宾夕法尼亚的一个主教说的。“更快、更高、更强”也不是他说的,是法国一个修道院的院长说的。顾拜旦是在重复别人的话。这些说法现在都归他一个人了,说明了俗人们愿意造神,神化的人更有感召力,更有故事可说,更富戏剧性。顾拜旦的贡献是很大的,但不要把他神化了,不是所有的思想都是他的。现代奥运思想的兴起,是一个大的思潮,大的运动,相当多的欧洲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需要体育,他们愿意在这里看到人类的伟大,现代奥运是这样兴起的。当然是顾拜旦们推动了奥运。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他们的很多理想在与现实的结合过程当中变形,不能忠实的实现。

二、政治对奥运的影响

这些所谓的奥运缔造者,不是说体育独立于政治吗?这毫无疑问是他们最大的理想。但体育可以独立于政治吗?体育一天也不会独立于政治。支持我这一看法的一个小的观点就是政治家实际上是奥运最重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政治家,奥运是办不成的。从第一届说起,在法国开索邦大会,十几个国家酝酿着说要开国际性的奥运的时候,希腊人有很大的热情,第一届就决定在希腊开了,发源地嘛,法国就放弃了第一届的主办权,交给了希腊人。希腊人回去一算账拿不出这个钱来,首相就说不办了,其他国家很失望,就去游说希腊的王子,王子把父亲说通了,国王同意后就把首相的看法推翻了,首相辞职,奥运重新筹备。没有权势的支持,奥运是开不成的。第二届轮到法国,法国的政要不支持这件事情。顾拜旦经过惨淡经营,最后将奥运附属于法国正要召开的万国博览会,在万国博览会上搞了一些项目的竞赛,很多参赛的人和观众不知道这是第二届奥运,以为这是万国博览会上的小把戏。第二届奥运开的很不像样子了,顾拜旦自己也极其失望。其原因就是没有得到掌权者的支持。在以后的奥运历史当中都可以看到,凡是奥运开的场面大、隆重、组织好、硬件好,统统都是得到掌权者鼎力支持的,其中有几届格外可以看到掌权者的支持:1936年的柏林奥运,1963年的东京奥运、汉城奥运。柏林奥运被人们说成声名狼藉。其实是一丑遮百俊了,柏林奥运的种族歧视太严重了,臭名昭著。但是柏林奥运的创建很大,火炬传递就是从此开始的。柏林奥运的硬件非常好。好多电子设施是第一次出台,柏林奥运的场面是辉煌的,其开幕式提供了一个典范。柏林奥运的种族歧视使很多德国人――包括艺术家、体育家,组织者――付出的辛勤努力荡然无存。史学家在最后的议论当中认定这届奥运是臭不可闻。我要说的是权力者对奥运的支持是奥运得以推进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从这方面说体育离不开政治。现在世界各国办奥运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洛杉矶开创了一个先例,就是可以靠个人办起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外。但这个案例要在其他国家复制是难乎其难的。所以现在要申办重要的一条是要得到政府的支持。这实际上和顾拜旦们当初的理想是不相符合的。理想是脱离政治。可以脱离政治吗?大概不太可能。

第二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政治对奥运的影响,完全不同的一个角度。主办国常常排斥他国参加,其他国家则屡有抵制奥运的行为发生。这样的事情在整个一百多年的奥运会历史中可以说从始至今相伴,如影随形。也就是说奥运一直受到政治的极大干扰与破坏。奥运还没开始,在筹备召开我们刚才所说的那个里程碑式的索邦会议的时候,顾拜旦作为召集人发信,请各国派人来参加会议,法国的体育联盟领导人就说话了,不要邀请德国人来,要是德国人来我们就不出席。就是说,从一开张起就是不宽容的、民族主义的,顾拜旦并不愿意这样,还是希望开成一个开放的、国际性的、世界性的奥运,为不使德国缺席,他作了很多调和,但是最后不能正式邀请德国代表,在英国的一个德国人被邀请来以私人的身份参加。

以后的奥运历史我数了一下,排斥和抵制比比皆是。1916年的奥运因为一战停止了。一战以后1920年的第七届比利时奥运会拒绝邀请一战的战败国德国、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土耳其,也没有要求刚建国的苏联。到了1924年第八届巴黎奥运,法国人还是坚持不邀请德国人参加。以后1936年的柏林奥运,苏联没有参加。1940年原来计划的在东京召开的奥运、1944年计划在伦敦召开的奥运会都因为二战停止了。1948年在伦敦召开的奥运,苏联和东德因为资格问题没有参加,罗马尼亚人都要来了,因为老大哥苏联和东德没有参加而愤然退出。1956年的墨尔本奥运前苏伊士运河危机,因抗议以色列的军事举动,埃及和黎巴嫩退出了奥运。此前发生了苏联入侵匈牙利,入侵以后匈牙利照样参加了奥运,它不参加也不行,它的政府已经成为傀儡,它的很多运动员其实是在别的国家,乃至苏联训练的。运动员们一直在受蒙蔽,他们不知道祖国已遭苏联侵略。他们到了体育场所才知道这一事件。虽然他们参加了,却有路见不平者,荷兰、西班牙、瑞士都因为匈牙利事件而退出。匈牙利的运动员不敢不参加,只能把他们的怨气发泄在体育运动场上、水球场上,跟俄国队员斗殴。从1956年到1972年,六届奥运中国均未参加,六十年代的时候,因为南非国内推行种族歧视政策,奥委会通告:奥委会成员国不得与南非队比赛。这时新西兰坚持和南非队橄榄球队比赛,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前,三十个非洲和中东国家要求不准新西兰参加奥运,奥委会经过慎重研究,没有取消新西兰参加奥运会的资格,因为橄榄球不属于奥运比赛项目,三十多个中东国家抵制这届奥运。在此之前1972年慕尼黑因为发生暴力事件。菲律宾、阿尔及利亚退出;1980年就不用说了,因为苏联入侵阿富汗导致六十多个国家包括中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1984年苏联报复,全体东欧国家抵制洛杉矶奥运会。这样算下来,在我的小统计中,应该有19届奥运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要么遭到部分国家抵制,要么排斥一些国家参加,要么因为战争停止。奥运搞到现在,从第一届到今天,只有两个国家自始至终参加,一个是希腊,在大家眼中,在延续他的火种,他不参加好像说不过去;另一个是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所以能够竞争到申办权,这也是一个不轻的砝码。

我想问的就是,我们不是口口声声在说体育独立于政治吗,有什么理由要排斥别国参加? 有什么理由要抵制?抵制有用吗?比如说卡特总统是因为苏联入侵阿富汗而抵制,苏联因为你的抵制而撤销、或减缓入侵了吗?抵制有用吗?我认为没有理由去抵制,抵制也没有任何效果。实际上在一百多年的奥运会中,我没有看到任何一次抵制是理由充分的。如果抵制是因为体育自身的原因,还比较说得过去。那样,只有1936年的柏林奥运是有理由抵制的,因为希特勒不允许德国许多优秀的犹太选手参赛。体育活动本身很肮脏的话,是有理由不参加的。至于肮脏的军事活动、肮脏的政治活动,体育恐怕管不了那么多。但有趣的是那次柏林奥运会,世界各国并没有抵制,美国派了一些人去考察,结果被纳粹做了点手脚就给掩盖住了。回去就说人家没有排斥犹太选手,咱们还是应该参加。大概在最该干预的时候并没有干预。此后种种的抵制和排斥,其实和体育并没有关系。我觉得以后不应该再发生这样的抵制。这种抵制或不邀请实际上是各种势力在拿奥运说事。为什么要拿奥运说事?用句时髦的话说,因为奥运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所以要借助这个舞台说事,借着这个场合来表达我的抗议。如果这个舞台不是这么红火,人们也就不拿它说事了。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开幕十天前,墨西哥人抗议国内经济情况不景气,弱势群体生活悲惨,这个时候国家不该花那么多钱办奥运,奥运10天前大规模抗议,遭到警察镇压,260人被打死。慕尼黑的奥运,巴基斯坦人把10名运动员绑架,作为人质,要求释放他们的政治犯。1968年马丁・路德金被刺,几个著名黑人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时就说了,如果我拿了冠军我拒绝奥委会主席给我颁奖。上台的时候他戴着黑手套表示他的抗议。拿奥运说事,说明奥运自身没有独立,说明人们对体育没有高度的理解,若对体育有真正的尊重,不能拿奥运当人质。

奥运最终走的这一步实际上和缔造者的初衷是违背的。但是之所以走到这一步,我们回过头来看,缔造者的初衷其实也是矛盾的。比如顾拜旦自己就说:奥运应该是非民族主义的,奥运的每个运动员只代表自己和全世界的青年,也就是说他不代表任何国家,他不代表所谓的祖国。可是顾拜旦为什么要推动奥运呢?直接原因是他的青少年时代发生了普法战争,他的祖国被德国打败,他认为要学习德国青年有一个好的身体,否则其他问题是不可能解决的。这之中似乎含有一点民族主义的动机。但在表达奥运理想时他说,奥运应该成为一个完全的非民族主义的东西。应该说开始的时候奥运的非民族主义还像那么回事。在前三届的时候个人和团体都可以申请,第一届时的雅典,一个人、一个团体,不需要冠以民族国家的名义就可以来申请,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维持了三届。第一届在希腊开奥运的时候,爱尔兰的一个大学生正赶上在希腊旅游,他酷爱网球,就报名参加了,拿了单打冠军。之后又想参加双打找伙伴。有个德国运动员在田径场上失败了,又爱打网球,这个爱尔兰的青年就邀请说你来和我配对打网球怎么样?俩人又报了名了,两个国家的队员组合起来拿了双打冠军。这样的故事听起来让人觉得非常之欣慰,非常之美好。两个青年在异国临时组成的一个搭档拿了个冠军,现在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奥运成为民族主义国家舞台并不奇怪。应该说现实的民族主义一定会吃掉奥运非民族主义的理想。其原因也是不大容易说清楚的。究竟是人们天然的就有这种民族情绪,人们本来就喜欢披上民族主义外衣的竞争,觉得这样的竞争看起来有归属感,不然看起来轻飘飘的不过瘾,还是我们一些制度、仪式,比如仪式上的国歌、国旗,强化了民族情绪,催化了民族主义。我自己也是个矛盾体。我还是挺喜欢那些缔造者嘴里所说的一些理想的。但是看比赛的时候看到本国选手跟别国比,觉得特别刺激过瘾。奥运多年以来充斥着的民族主义,和缔造者宣讲的绝对不是一回事。我觉得这个事情很值得反省。因为有时一些大的仪式确实可以强化人的观念、态度。我是觉得今天奥运的这种意识与先驱的理想背道而驰。如果我们深入的去思考这种仪式的利弊的话,我觉得令人非常之惶恐。

三、业余奥运的破产

奥运还有一个理想就是体育独立于商业。这个理想如日中天的时候要求参赛选手必须都是业余的,职业选手是不可以参加奥运的。这应该是顾拜旦那个时代的中产阶级的理想。其实这表现出他们对古代奥运的不够理解,对古代奥运的游戏规则的歪曲。古代奥运跟经济并不是完全没有联系的。古代奥运有一时期奖励优胜者一罐橄榄油。当然也有一定时期是一点奖励也没有的。古希腊的奥运是有阶级门槛的,有严格的参赛资格,奴隶是不可以参加的,还有严格的性别门槛,妇女不可以参加。古代奥运在同期的赛事上绝对是最开放的体育活动。在同一历史上,跟其他活动相比较也是最开放的。比如说古希腊的数学非常繁荣,最早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他的数学派别对一些绝活是密不传人的,封闭的。现代奥运的最大的特征是什么?我以为就是开放性。古希腊开创了一个先例,但也有局限,并不是充分开放。实际上能来的人也都是经济情况不错的人。在顾拜旦时代中产阶级所提倡的业余体育中实际上包含两种追求,一种追求是教育。顾拜旦本身是教育家,他希望用体育来塑造人。因此竞技活动不应该是经济活动。教育应该是单纯的,教育是改造自己的心灵的,怎么是为了钱呢?为了钱的教育成何体统呢?但是它里面其实还有另一种追求:标榜业余。这人必须吃饱饭,必须有余力,才能玩体育。这种业余实际上是造就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区别。能玩体育的是有钱阶层、有闲阶层。说业余,很含蓄没有挑明,但实际上是这么回事。

下面就是业余奥运在推广的近百年中发生的典型的故事。一个故事是1912年的斯得哥尔摩的奥运上,一个美国运动员,他是印第安血统,叫索普,他夺取了两项全能冠军。考虑到年代的话,他的成绩是相当出色的,百米跑到11秒2,跳高1.79米,1500米4分40秒。现在参加十项全能的人,百米跑11秒2也能跟上趟,也不算惨。中国现在十项全能冠军百米能跑多少,最好成绩11.06。杨传广1500米要跑5分多。索普绝对是天才。第二年洛桑会议上他的奖牌就被取消了,美国人自己查出来,他上高中时参加了职业棒球队。他为什么要参加棒球队呢?因为家里穷,他为了念高中,暑假时参加过这个棒球队,一周可以赚几十美元,就因为暑假参加这个活动,奥运金牌就被取消了,以后他的日子很不好过,穷困潦倒,做过很多卑贱的工作,挖沟,做替身演员,等等,中年去世。当时奥委会强迫把他的金牌给那个亚军,那位亚军很有人格,拒绝接受,人家的金牌我为什么要,当时曾强迫他接受。多年后这枚金牌又归还给奥委会,直到1983年萨马兰奇将这个金牌还给索普的儿子。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上,点燃火炬的是两个受压迫者的后代,索普的孙子和欧文斯的孙女。

第二个故事是早期奥运中马术比赛有严格的规定,比赛选手的军衔必须在上尉以上,上尉以下选手不能参加比赛,参赛的一般都是骑兵军官。有一个瑞典选手马术非常之好,但因为官衔不够,本国政府就偷着给他提拔一下,参加马术比赛。得了冠军之后,他被军队严厉处罚。换一个国家,可能就不处罚了,但是瑞典还是有自己传统的,不能乱来。然后这事曝光了,曝光后奥运会撤销了那枚金牌。

这两个故事,特别是最后一个故事,可以看到是赤裸裸的保护等级制,为什么只能是上尉以上军衔才能参赛,这种保护等级制已经到了丑陋的地步。严格规定职业选手不能参加,只有业余的人才能参加,那就像我刚才所说的,富人可以业余,穷人行吗?没有这种可能性。我也承认顾拜旦所说的,作为教育手段的体育不可以跟经济挂钩的,那是为了塑造品格,使自己完美起来。但是在奥运会上,这样的体育推行得通吗?

我前面提到的修道院长,曾经提过这样的口号,更快更高更强,其实这个口号有点空洞。如果说这是奥运的理想,那么我们要追问,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是个人还是人类?如果是个人超越自己还好说。如果是人类,职业可以比业余玩得更好,更能追求到更高更快。另一方面,你顶得住少数个人,顶得住国家吗?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来的都是职业运动员。如果奥运要捍卫住自己的纯洁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奥运不要轰动,不要成为世界性奥运会。如果不想成为半壁江山,对不起,你请我们来,我们就这样来。国家体制是有差别的,社会主义国家统统都是职业运动员,国家养的这些人,发展中国家很多运动员都是靠体育维生的。

纯洁的理想是脆弱的,组织者绝对不敢放弃扩大奥运影响的目标。1974年在奥运宪章里明确剔除了“业余”两个字,业余可以来,职业也可以来,都可以来了。这里面不可能没有遗憾,我们不是完全不能理解顾拜旦思想里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但在实践中它是行不通的,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种结局。

再往前走怎么样,商业大规模介入,已经跟缔造者最初的想法天差地别了。美国洛杉矶奥运传递圣火,每个传递者要交3000美元,你想不想玩这个游戏,想玩就交3000美元,这还叫圣火吗?所以说这里面充满了矛盾。经过我们这些学者的分析,看到这里面充满混乱,不符合逻辑的东西太多。实际上最初主办奥运的这些人都是社会上有势力的人,奥运的发起者是地方上的中产阶级。以后,中产阶级当中的一部分成员的理想代替了此前他们阶层中另一部分成员的理想,赚钱压倒了身份显示。不管此前奥运先驱们怎样固持后一想法――奥运是高雅的事情,而现在他们同阶级中的另外一拨人认定,赚钱才是当务之急。

四、大型化的困境

奥运越来越大型化了。这是由几个原因造成的,一个是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过去奥运大型化是很难的,前面十几届奥运会,每次在美洲举行的时候,都是人数锐减。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去美洲太艰难了。欧洲办奥运人多些,因为参加的主力是欧洲人,原因就这么简单。现在交通没问题了,航空事业的发展,距离已经不成为问题。第二个造成大型化的原因是这个世界温饱的解决,大众娱乐的兴起。人们温饱解决了以后,推崇娱乐,奥运是最大的游戏,人们热衷于这个游戏,人们吃饱饭以后就越来越寻求刺激,这是现代人生存方式的一种变化。第三个原因是奥运获得了电视和赞助商们经济上的支撑,奥运的一个主办国差不多要从电视广播获得大约一半的收入,另一半来自赞助商,这种支持导致奥运不再赔本。第四就是以前奥运都统统是赔本的,所以过去奥运申办的时候只有两三个国家,没什么竞争,这是烫手山芋,很多国家没有那个能力。而洛杉矶奥运是个转折点,原来奥运还可以赚钱啊,加上前面那两个原因,奥运也变的越来越大型化了。1万名运动员来参赛,再加上1万名官员和教练,再加上5千名管理者,还有不计其数的观众,变成超大型的运动会。

对于组织者来说这规模当然是太大的,肯定难以支撑,于是在奥运领域有激烈的争论,提出过很多方案。一个方案就是固定在一个地点,可以有很大的节省。首先场馆来说,不需要四年一次大兴土木,修建无数个场馆,多数场馆赛后没什么用处,造成巨大的浪费。固定在一个地点可以把场馆搞得很好。另外可以取消申办,申办是一项巨大的浪费,任何一个国家申办成本都要超过1000万美金,还要造成腐败。但是固定在一点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各国的参与性弱,传播性差。还有一个弱点就是不能感受各种文化。所以最终固定在一个地点的想法只是在经济上比较实在,没有被大多数人赞同。于是提出的措施就是瘦身。瘦身其实很难,因为这三十几个大项谁都不愿意瘦,要瘦下来就要把一些项目拿下去,不容易。多年来我一直主张砍掉一些项目,比如我曾经提出过将竞走这个项目拿掉,太无聊了,因为比赛比的是快,为什么要拿一个最慢的方式来比快呢?无聊;还有就是犯规的判定很难一致,以至于所有被惩罚的人都说自己受欺负了,别人一样是走嘛,你没看见就是了。加上没有观赏性,我个人认为应该取缔。赛马这个项目可以最大程度的瘦身,可以保留其中一丁点,贵族不是一切都那么好,贵族的马术优雅可以保存一点,但不要有那么多的赛马项目,这是富人的项目,穷人玩不起。它还有一个很强的地域特征,很多国家玩不了。

除了瘦身以外,我更强调的是分身运动。我强调分几个城市办,一个城市办太吃力了,太浪费了。世界杯搞了一次两国共办,日本韩国。办完以后,世界足联匆忙宣布:只此一回,下不为例。这是荒诞无知,没有眼光。这次合办极为成功,这么多国家要办,竞争惨烈,两个国家办多好啊,缓和矛盾。一个国家办搞这么多运动场地,两个国家办不用修建那么多运动场,还能同时展示两个国家的文化,多好的事情啊。奥运同样可以这样,可以是两个国家中的两个城市,也可以是一个国家中的两个城市,前提是离的比较近。干吗非要一个城市办呢?这么大规模,导致该城市民的生活受到极大的干扰。

奥运可能长存吗?这绝对是一个搞文化的怪物才能提出的问题。古代奥运历史写了一千多年,我们还能续写一千多年吗?我们现在已经续写了一百多年了,真能续写一千多年吗?我持怀疑态度。我相信体育会长盛不衰,因为全世界都已经解决和即将解决温饱问题,人们吃饱饭后就要活动,就要找游戏,找刺激,但问题不是体育长盛不衰的问题,是超大型的体育盛会能否长盛不衰?前面说了,奥运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政治权力,靠民族主义国家支撑。如果这个世界上个人主义价值观越来越流行,民族主义沦落到比较次要的地位,如果价值观发生本质变化,奥运就没有了支撑的力量。

古希腊奥林匹亚运动会是四年一次。今天在延续这个周期。四年一次好吗?现在人们吃饱喝足以后,欣赏体育的需求实际上更频繁。我们不能同时满足这两个需要,就是超大型且频繁。奥运如果两年办一次又办不了,可是人们吃饱喝足后对游戏的需求越来频繁。专项比赛,比如田径锦标赛,乒乓球赛等等,已经变得频繁。实际上奥运受到两个因素的挑战,一个是奥运受到专项体育竞争的挑战,比如大的说足球世界杯跟它分庭抗礼,跟世界杯同样水准的足球比赛不进奥运,你奥运水准高不过我,我是专项的;除了世界杯,还有网球,进奥运比赛的网球水准是谈不上的,四大公开赛才是最高水准的。奥运的大型球类比赛中,篮球比赛水准还算世界上最高的,足球网球等等都谈不上最高的。但实际上篮球也还是受到挑战的,篮球比赛究竟是奥运会的水平最高还是NBA的?NBA比赛越来越扩大市场。如果单项比赛都这样一路发展下去,且保持高频次,一年一次,或两年一次,会对奥运构成极大的威胁。

还有就是电视的挑战,亿万人怎么看奥运,不是通过现场,是通过电视看。既然多数人是通过电视来实现的,那么最终就决定了电视的力量非常之大,它是奥运的主要买单者。世界各地电视台给奥运买了单,买单就能确保发言权,不买单就没有发言权。电视台会说,这么多观众凑在这里,何必四年一次,一年搞一次多赚多少钱,不必一个城市搞啊,重要的不是赛场,而是电视节目。只要有钱能赚,没有不能变的格局。事实就是这么丑陋。所以我说有专项对奥运的挑战,有电视对奥运的挑战,奥运还能活一千年,你相信吗?我不相信。与时俱变,奥运肯定会发生很大很大的变化。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